Sunday, February 20, 2011

孔子智慧不过时

(摘自《逗号》)
报道:杨漾 yangyang@sph.com.sg

   孔子是人类有记载的第一位老师,他所说过的“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、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、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等至理名言早已根植于华
人精神世界。
  虽然孔子生于2500多年前,但他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至今仍起着巨大作用。世人尊称他为至圣(圣人之中的圣人)、万世师表。
  明天(10月15日)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纪念。《逗号》特地找到了三名分别来自本地和中国的孔子第76代后人,从这些年轻学生的角度看看他们对自己的老祖宗到底了解多少。 

孔子后人延续使命
  孔令慧(17岁,圣安德烈初院高一)是孔子第76代后人,不过令慧是土生土长新加坡人。在本地,姓孔的家庭并不普遍,所以这个姓氏对她来说就更特别了。
  令慧是从家谱上得知自己是孔子的第76代,她的爸爸为了保留已经发黄的家谱资料,还特地把家谱扫描存进电脑里。
  令慧侃侃而谈她对孔子的认识,“我知道孝道、礼和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理论,我们华人所追崇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大部分都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。”
  令慧没有读过《论语》,不过目前在学校修读China Studies in English的课程,所以对孔子有一定的了解。

对孔子肖像感亲切
  令慧曾在天福宫和亚洲博物馆的展览上看过孔子的肖像和事迹。她笑说,每次看到他都觉得特别亲切,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他的故乡山东看一看。
  令慧也从有关孔子的展览和与中国文化历史的课程中,接触了一些让她感触良深的名言金句,“父母在,不远游;游必有方。” 就是其中一句。
  这句出自《论语·里仁》,意思是说,父母在世的时候,不出远门去求学、做官,万一要出远门,必须有一定的去处。
  她解释说:“我在一个展览中看到这句话后,就一直记在心上,我非常同意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,父母在身边时,不要出远门,这是我们做儿女的尽孝心的一种表现。”

旁人对孔子后人有要求
  令慧作为一代圣人的后代,身旁的人除了对她的身份好奇外,也多了一份期待和要求。 
  令慧笑说:“华文老师和同学通常都会因为我的姓氏而问长问短,以前华文口试时,也有老师对孔姓感到好奇而问了不少与口试无关的话题。我甚至觉得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既定印象,他们好像都认为姓孔的人华文就一定会很好。”
  还好,令慧的华文成绩在班上也算属一属二,没有“辜负”别人对孔家后人的期望。她表示,这和家里对华文的重视不无关系。
  “父母一直都很重视华文,从小我和哥哥姐姐都会接触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事物,我们一家也因为孔子而感到自豪。” 

有责任把华文学好
  本以为令慧会像大部分本地学生一样,对中华文化抱着在敬而远之的态度,但是,言谈间,她不时流露出作为孔家后人的自豪和责任感。
  “身为孔子的后人,我就有责任,也有必要把华文和中华文化学好。我觉得基本上,每个华人的价值观都或多或少被孔子的学说所影响,而且,我觉得本地姓孔的人还蛮少的,所以我更有责任去接受和延续孔姓的历史传统和使命。”